31
2017
07

也谈3D三维立体画

我清晰记得,12岁时,初二的某一天上午第二节课间,借同学了一本科幻世界。要上课了,封底朝上随手放在桌子前面,正听讲时,不经意间眼睛一瞥,看到了封底的一幅画竟然浮起来了……

——图自制 3D

这不经意间的一瞥,刺激了我那惊喜的好奇心,中午时间我找到了全班所有的科幻世界,所有封底的三维立体画都被一一看了出来。

我发现一旦看出来一次,就变成了自己的本能,所有的画一秒遁形。

但我还是不满足,接下来做了如下论证:

1、下午上课我就在想这些画到底是什么原理呢?因为初二已经学了物理上透镜和焦距,想到可能是焦距远近的问题。于是在纸上并排画了几排圆圈,距离依次加大,再用看画的方法去看,果然3排圆圈每排的高低出现了差别。

2、证实了这个之后,我又想眼睛的焦点放在画的远端能看,那么放在近端呢?于是我使劲的对眼,先把焦点放在鼻尖,然后一点点往远处放,快到画面前,结果正像预料的一样准时的出现了,没错,浮出的物体变成了凹陷。

这点跟同学们和老师的说法截然相反,他们讲看这个画要会对眼。经我证实,绝大多数此类画并不是对眼去看,而是两个瞳仁要往外分,只有看极个别的画才是对眼,这样看到的图像是往相反方向鼓起的。

3、然后我又在想,画上相同距离就有近乎雷同的图案,两眼的视线要穿过这两个近乎相同的图案后形成交集才能浮出结果。那这个图案的宽度极限就应该是两眼瞳仁的最大间距,再大的话两眼跟两个图案的连接线就平行了,无法交叉形成结果。然而对眼看的时候,不受这个限制,因为视线是交叉后才到达图案的,所以交叉点只要足够贴近鼻尖,雷同图案间距多大都可以。

这一点也得到证实,当画面雷同图案的距离扩大后,很多人就看不出来了,因为焦点要放到无穷远,很费劲。如果距离更大,超过两眼间距,那就必须采用对眼看法。

比如下面这个图,如果你能看出来凹陷的字,就有了一定水平,如果你还能把字用对眼看法看的凸起来,那就有相当的水平了。

虽然当天累的眼睛疼,但是还是很兴奋,一天挖掘了所有的原理,对事物的认知达到了一个程度。


之后……很久都没有再看这个东西。


高三以后,由于挑灯夜战,视力下降很快,就想寻求一种视力恢复的方法。大家知道近视的形成是由于眼球晶状体长期定点定距视物变凸后无法恢复导致成像落到了视网膜前。如果晶状体经常得到锻炼恢复弹性就会好得多,然后就想到了这个焦点调节锻炼晶状体的方法,自己不是本来就会吗!

于是马上行动,每当累的时候,或者长时间看书后,哪怕不出门,我也会坐在原处,不停的从近及远,再从远到近循环的调节自己视线的焦点。如果给自己录个像,则会看到两个瞳仁不停分开再到对眼。特别是看远处的时候,晶状体是被压薄的,有效的对抗近视。

再后来,竟然在一个报纸上看到一个近视治疗仪,跟我的方法原理一致,只不过是一个眼罩盖在眼睛上,眼睛追踪里面屏幕上的点而已,显的高科技些,且有实物卖给你可以赚钱。


之后……大学期间,上网开始流行。


某一天突发奇想,网上有三维立体画吗?上网一搜搜到了刘红石老师的网站,还有他讲述的原理,写的十分清楚,不过主要是针对焦点在画后的,放上链接:3d原理,还自创并提供了生成立体画的程序,于是又饕餮了一顿三维盛宴。

放上两张大家欣赏一下:

毕业后,买电视,市面上有3D电视可以选,回家先研究一下,看到片源都是左右或者上下格式的,我把左右格式的片源直接播放,然后用看三维的方法裸眼一看,还要什么自行车?还要什么眼镜?这不直接就是3D眼吗?


又后来……VR开始兴起。


最早的VR跟3D电视差不多,只是看到立体效果,跟3D影院的差不多,看多了眼睛累。后来的VR开始加了传感器,可以360度自由旋转,或者是AR变体,虚实结合。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大家感觉很新奇,科技届也是谈的津津有味。但是要达到让人无感切换,完全被欺骗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没想到这样一个小玩意竟引爆了一条产业链。

« 上一篇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